脑梗死的鉴定诊断通常需要通过临床症状评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综合判断。主要有头颅CT平扫、头颅磁共振成像、脑血管造影、血液生化检查和心电图检查。

头颅CT平扫是脑梗死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发病24小时内可显示缺血性低密度灶,能有效排除脑出血。检查快速无创,适合急诊筛查,但对脑干和小脑梗死显示效果欠佳。典型表现为病变区域灰白质界限模糊,后期可能出现脑水肿带。
头颅磁共振成像对早期脑梗死诊断灵敏度高于CT,发病2小时内弥散加权成像即可显示异常信号。能清晰显示脑干、小脑病灶,区分新旧梗死灶。包括常规T1/T2加权像、FLAIR序列和DWI序列,其中DWI对超急性期梗死最具诊断价值。
脑血管造影是评估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可明确血管狭窄或闭塞部位。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CT血管成像,能发现动脉夹层、血管炎等病因。属于有创检查,主要用于拟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需警惕造影剂肾病等并发症。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等,用于排查脑梗死危险因素。需检测同型半胱氨酸、抗磷脂抗体等特殊指标,青年患者应完善免疫相关检查。心肌酶谱有助于鉴别心源性栓塞,D-二聚体升高提示血栓形成倾向。
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可发现房颤、心肌梗死等心源性栓塞因素。部分患者需进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心脏附壁血栓和卵圆孔未闭。心电图改变也可能反映脑心综合征,表现为QT间期延长和ST-T改变。

脑梗死确诊后需长期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并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康复期应遵医嘱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和语言康复,定期复查血脂、颈动脉超声等指标。出现头晕、肢体无力等新发症状需及时就医,避免擅自调整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