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眩症主要由内耳平衡系统异常、脑部供血不足或全身性疾病引发,治疗需针对病因采用药物、康复训练或手术。常见诱因包括耳石症、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以及高血压、贫血等全身问题。
1. 内耳疾病
耳石症是最常见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内微小颗粒脱落刺激半规管引发短暂眩晕。复位治疗是首选,Epley手法、Semont手法等物理操作可快速缓解症状。梅尼埃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伴耳鸣耳闷,需低盐饮食配合利尿剂如氢氯噻嗪,严重者可鼓室注射地塞米松。前庭神经炎多由病毒感染导致,急性期使用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后期需前庭康复训练。
2. 中枢神经系统问题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常见于中老年人,颈椎病或动脉硬化导致脑干缺血。改善循环药物如倍他司汀联合颈部牵引治疗有效。小脑梗死等脑血管意外需紧急溶栓或取栓,后期配合平衡功能训练。多发性硬化等脱髓鞘疾病需免疫调节治疗,干扰素β可减少复发。
3. 全身性疾病
低血糖引发的眩晕需立即进食糖果或静脉推注葡萄糖。贫血患者应补充铁剂、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重度贫血需输血。甲状腺功能减退需左甲状腺素钠替代治疗,调整剂量至TSH正常范围。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建议增加水和盐分摄入,必要时使用米多君提升血压。
4. 精神心理因素
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与焦虑密切相关,认知行为疗法联合SSRI类药物如舍曲林效果显著。惊恐障碍导致的眩晕需呼吸训练配合阿普唑仑短期控制症状。
预防措施包括避免突然转头、控制血压血糖达标、保证每日2000ml饮水。急性发作时保持静卧闭眼,选择半流质饮食减少呕吐风险。症状持续超过24小时或伴随剧烈头痛、视物重影需立即神经科就诊,排除脑卒中等危重疾病。规范治疗下80%的周围性眩晕患者可在1个月内恢复,中枢性眩晕需长期随访管理原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