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综合征出血热可能由汉坦病毒感染、接触啮齿类动物、环境暴露、免疫功能低下、遗传易感性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病毒治疗、液体复苏、血液透析、免疫调节、对症支持等方式治疗。
汉坦病毒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病原体,通过啮齿类动物排泄物传播。感染者可能出现发热、头痛、眼眶痛等症状。临床常用利巴韦林注射液、干扰素α-2b注射液、人免疫球蛋白等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早期诊断和隔离治疗对控制病情进展至关重要。
直接接触带毒鼠类或其排泄物是重要传播途径。从事农业、仓储等工作的人群风险较高,可能伴随皮肤黏膜出血、蛋白尿等表现。建议穿戴防护装备,工作后及时消毒。环境灭鼠和防鼠设施建设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在疫区野外作业或居住时,吸入含病毒气溶胶可能导致感染。典型表现为三红三痛症状(面红、颈红、胸红,头痛、腰痛、眼眶痛)。疫区居民应做好室内通风消毒,避免在尘土飞扬处活动。出现可疑症状需立即就医。
糖尿病患者、老年人等免疫力较差人群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可能出现低血压休克、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治疗需使用人血白蛋白、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等药物,必要时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加强营养支持有助于病情恢复。
部分人群存在HLA-DRB1等基因多态性,感染后更易出现血管内皮损伤和血小板减少。这类患者可能需输注血小板悬液,并使用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γ调节免疫。基因检测对高危人群筛查具有参考价值。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应卧床休息至多尿期结束,恢复期逐步增加活动量。饮食宜选择高热量、低蛋白、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果汁等,避免加重肾脏负担。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每日记录出入量。疫区居民应定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清除鼠类栖息地,储存粮食使用密闭容器。出现发热、出血倾向等症状时须及时到感染科就诊,确诊患者需严格隔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