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由于导尿管使用过程中细菌侵入尿道或膀胱引发的炎症,常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发热等。预防和治疗需注重无菌操作、规范护理及合理用药。
1. 感染原因
导尿管破坏尿道自然防御机制,为细菌提供逆行感染途径。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变形杆菌。导尿管表面易形成生物膜,细菌藏匿其中逃避免疫清除。长期留置导管、护理不当或患者免疫力低下均增加风险。
2.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表现为排尿灼痛、尿液浑浊或血尿,部分患者出现下腹痛或腰背痛。重症者可发展为寒战高热等全身感染征象。老年患者可能仅表现为意识模糊等非典型症状,需通过尿常规、尿培养确诊。
3. 预防措施
严格无菌操作是核心预防手段。选择硅胶材质导尿管减少组织刺激,采用封闭式引流系统降低污染风险。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洗尿道口,保持引流袋低于膀胱水平。尽早拔除不必要的导尿管,短期留置建议使用抗菌涂层导管。
4. 治疗方案
轻症可口服磷霉素氨丁三醇、呋喃妥因或头孢氨苄7-10天。中重度感染需静脉注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或阿米卡星,疗程10-14天。合并前列腺炎或肾盂肾炎者延长至3周。出现导管生物膜感染必须更换新导尿管。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重在预防,医疗机构应建立标准化插管流程和护理规范。患者出现感染症状需及时尿检,根据药敏结果精准用药。合理控制导尿管留置时间,对长期留置者建议定期更换导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