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脚疼可通过热敷按摩、穿戴合适鞋具、补充营养、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脚疼可能与骨关节炎、痛风、足底筋膜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等因素有关。

每日用40℃左右温水泡脚15分钟,配合拇指按压涌泉穴、太溪穴等足部穴位,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若因运动劳损导致肌肉酸痛,可用热毛巾敷于疼痛部位10分钟,重复进行2次。注意避免烫伤皮肤,糖尿病患者慎用高温刺激。
选择鞋头宽松、足弓支撑良好的软底鞋,鞋跟高度不超过3厘米。建议使用定制矫形鞋垫缓解足底压力,避免穿人字拖或硬底布鞋。夜间睡眠时可穿戴足踝支具,保持关节中立位,减轻晨起时足跟刺痛感。
每日摄入300毫升牛奶或50克豆腐补充钙质,适量食用三文鱼、核桃等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可遵医嘱服用维生素D3滴剂、碳酸钙D3片、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等营养补充剂,改善骨骼代谢。

骨关节炎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塞来昔布胶囊、盐酸氨基葡萄糖片等药物。痛风急性发作期建议服用秋水仙碱片、非布司他片、苯溴马隆片控制尿酸。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需配合甲钴胺片、硫辛酸胶囊、依帕司他片营养神经。
严重拇外翻或关节畸形者可考虑截骨矫形术,顽固性足底筋膜炎可行筋膜松解术。术前需完善X线、MRI等检查评估手术指征,术后需保持伤口干燥,逐步进行踝泵运动等康复训练。

建议老年人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每日进行勾脚尖、踩毛巾等足部锻炼。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荷,监测血糖尿酸水平。若出现持续性剧痛、夜间痛醒或足部溃疡,应及时至骨科或内分泌科就诊。居家环境需保持地面干燥防滑,浴室加装扶手防止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