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里有息肉通常是指胃黏膜表面出现异常增生的组织突起,可能与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药物刺激、遗传因素或胆汁反流等原因有关。胃息肉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定期胃镜复查、内镜下切除、调整饮食结构、药物治疗和手术切除。
对于直径小于5毫米且无恶变倾向的胃息肉,医生通常建议每6-12个月进行胃镜复查。胃镜检查能动态观察息肉大小、形态变化,同时可钳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复查期间需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减少对胃黏膜的机械性损伤。
直径超过5毫米的息肉或存在上皮内瘤变时,可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黏膜下剥离术。这类微创手术通过胃镜导入电切刀完整切除病灶,术后需要禁食24-48小时,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切除标本需送病理检查明确性质。
减少腌制、烧烤等高亚硝酸盐食物摄入,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取量。每日饮食应包含适量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烹调方式以蒸煮为主。避免空腹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进餐时需充分咀嚼。
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时需采用四联疗法,常用药物包括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和胶体果胶铋胶囊。对于反流性胃炎引起的息肉,可遵医嘱使用铝碳酸镁咀嚼片和多潘立酮片控制症状。
当息肉直径超过2厘米、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可疑癌变时,需考虑外科手术。传统开腹手术或腹腔镜胃局部切除术能彻底清除病灶,术后需留置胃管3-5天,逐步恢复饮食并监测有无出血、吻合口瘘等并发症。
发现胃息肉后应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日常可适量食用猴头菇、山药等具有胃黏膜保护作用的食物,避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损伤胃黏膜的药物。每餐进食量控制在七分饱,餐后1小时内避免平卧。若出现呕血、黑便或持续上腹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