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可能由感染、免疫反应、肿瘤转移、乳腺疾病或淋巴系统疾病等原因引起。右侧腋下淋巴结肿大通常表现为局部疼痛、质地变硬、活动度下降等症状,可能与细菌感染、病毒感染、乳腺癌、淋巴瘤等因素有关。
细菌或病毒感染是导致右侧腋下淋巴结肿大的常见原因。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能引发急性淋巴结炎,表现为红肿热痛。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导致多组淋巴结肿大。治疗需针对病原体选择抗生素如头孢克肟胶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或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片。伴随发热时可用对乙酰氨基酚片退热。
疫苗接种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引起反应性淋巴结增生。疫苗接种后2-4周可能出现接种侧腋下淋巴结肿大,通常2个月内自行消退。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可导致全身淋巴结肿大。治疗需控制原发病,常用药物包括泼尼松片、甲氨蝶呤片。伴随关节疼痛时可使用塞来昔布胶囊。
乳腺癌、肺癌等恶性肿瘤转移可导致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转移性淋巴结质地坚硬、活动度差、无压痛,可能相互融合。乳腺癌转移常见于外侧象限肿瘤。治疗需手术切除原发灶并行淋巴结清扫,配合化疗如多西他赛注射液、放疗等综合治疗。伴随乳房肿块需行乳腺超声检查。
乳腺炎、乳腺囊肿等良性疾病可能引起腋下淋巴结反应性肿大。急性乳腺炎多见于哺乳期妇女,表现为乳房胀痛伴同侧淋巴结肿大。治疗需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配合局部热敷。乳腺增生可能伴随周期性淋巴结肿大,可用乳癖消片调理。伴随乳头溢液需行乳管镜检查。
淋巴瘤、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可导致全身或多组淋巴结肿大。霍奇金淋巴瘤常见于青年,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治疗需根据分型选择化疗方案如ABVD方案,或放疗。非霍奇金淋巴瘤可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治疗。伴随盗汗消瘦需行骨髓穿刺检查。
右侧腋下淋巴结肿大患者应注意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挤压刺激。可适当热敷促进血液循环,但肿瘤性疾病禁用热敷。饮食宜清淡,多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补充维生素C丰富的水果如橙子。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如淋巴结持续增大超过2周、直径超过1厘米、质地坚硬固定或伴随发热消瘦等症状,应及时就诊普外科或血液科,完善血常规、超声、CT或病理活检等检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