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主要由阑尾管腔阻塞和细菌感染引起,治疗需根据病情选择药物或手术。常见原因包括粪石堵塞、淋巴增生及感染扩散,治疗方式涵盖抗生素治疗、腹腔镜或开腹阑尾切除术。
1. 阑尾炎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影响较小,但家族中有阑尾炎病史可能增加风险。环境因素中,饮食纤维不足、肠道菌群紊乱易诱发粪石形成。生理因素如阑尾管腔狭窄、淋巴组织增生会直接阻塞管腔。外伤导致腹部挤压也可能引发炎症。病理因素包括肠道感染蔓延至阑尾,或肿瘤压迫导致继发性炎症。
2. 药物治疗方案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可尝试保守治疗。抗生素首选头孢曲松联合甲硝唑,覆盖需氧菌和厌氧菌;疼痛明显时使用布洛芬缓解症状;静脉补液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治疗期间需严格禁食,通过肠外营养支持。
3. 手术治疗选择
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需立即手术。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创伤小,术后24小时可下床活动;开腹手术适用于穿孔或广泛粘连病例;儿童患者可考虑经脐单孔腹腔镜技术。术后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3-5天。
饮食调整建议术后逐步过渡,从流食到低渣饮食。康复期每日补充30g膳食纤维,优选燕麦、苹果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2周。适度进行步行训练,术后1周每天步行30分钟,2周后恢复缓和的腹部肌肉锻炼。
阑尾炎及时诊治是关键,出现转移性右下腹痛伴发热应立即就医。术后保持伤口清洁,监测体温变化,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腹部超声可有效预防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