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链球菌感染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抗生素治疗、局部处理或手术干预,青霉素类药物为首选。常见治疗方案包括口服阿莫西林、静脉注射青霉素G、局部伤口清创等,同时需配合休息和营养支持。
1.抗生素治疗是化脓性链球菌感染的核心手段。青霉素类抗生素对化脓性链球菌高度敏感,轻症患者可口服阿莫西林7-10天,每日3次,每次500mg。中重度感染需住院接受静脉注射青霉素G,每4-6小时给药一次。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或克林霉素替代,但需注意耐药性问题。
2.局部处理对皮肤软组织感染尤为重要。浅表脓肿需在消毒后切开引流,排出脓液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可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继发感染。咽部感染可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漱口,每日3-4次减轻咽痛症状。慢性感染伤口需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干燥清洁。
3.手术治疗适用于深部组织感染或并发症。筋膜间隙感染需手术切开减压,清除坏死组织。化脓性关节炎需关节腔穿刺引流,必要时行关节镜冲洗。坏死性筋膜炎患者需紧急广泛清创,必要时截肢保命。术后需持续抗生素治疗4-6周,并配合康复训练。
4.辅助治疗措施包括卧床休息、充足水分摄入和营养支持。建议每日饮水2000ml以上,摄入高蛋白食物如鸡蛋、鱼肉、豆制品。维生素C可促进组织修复,每日补充100-200mg。发热患者可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但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防Reye综合征。
化脓性链球菌感染及时规范治疗预后良好,但延误处理可能导致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严重并发症。治疗期间需完成全程抗生素疗程,即使症状缓解也不可擅自停药。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和局部症状,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或意识改变应立即复诊。预防重点在于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接触感染者分泌物,免疫力低下者可通过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