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口囊肿可能由尿道腺体阻塞、尿道损伤、感染、先天性发育异常或尿道狭窄等原因引起。尿道口囊肿通常表现为局部肿胀、排尿不适、疼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尿道腺体分泌的黏液若排出受阻,可能形成潴留性囊肿。长期憋尿或尿道慢性炎症可导致腺管堵塞,表现为尿道口无痛性肿块。日常需保持会阴清洁,避免久坐压迫。若继发感染,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分散片、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治疗。
导尿操作、尿道器械检查或外力撞击可能导致尿道黏膜损伤,愈合过程中形成囊肿。常伴随排尿灼痛感,偶见血尿。急性期可通过温水坐浴缓解症状,严重者需手术切除囊肿,术后可配合使用银离子敷料促进创面修复。
淋球菌、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尿道时,可能引发腺体化脓性炎症,进而发展为囊肿。多伴有黄色分泌物和尿频症状。确诊后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阿奇霉素颗粒、盐酸多西环素肠溶胶囊等药物,同时禁止性生活直至痊愈。

胚胎期尿道皱襞融合不全可形成先天性囊肿,常见于新生儿或儿童。囊肿体积较大时可能影响排尿,需通过尿道造影确诊。无症状者可观察随访,若反复感染则需行尿道囊肿切除术,术后使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感染。
尿道瘢痕收缩导致的狭窄会使分泌物滞留,逐渐形成囊肿。患者多有外伤或手术史,表现为尿线变细。轻度狭窄可通过尿道扩张改善,严重者需行尿道成形术,术后短期留置导尿管并口服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减轻排尿不适。

日常应注意每日清洗会阴部,选择透气棉质内裤,避免骑自行车等压迫尿道的行为。饮食上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每日饮水保持1500毫升以上。若发现尿道口持续红肿、流脓或排尿困难,须立即就诊泌尿外科,禁止自行穿刺或挤压囊肿。术后患者应按医嘱定期复查尿道超声,监测囊肿是否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