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尿时疼痛可能由尿路感染、结石或炎症引起,需根据具体病因选择抗感染、排石或抗炎治疗。常见原因包括细菌感染、尿道损伤、前列腺问题等,及时就医排查是关键。
1. 尿路感染
细菌侵入尿道引发炎症是排尿疼痛最常见原因。大肠杆菌感染占75%以上,女性因尿道较短更易发病。典型症状包括尿频尿急、灼热感,严重时出现血尿。确诊需尿常规检查,治疗常用左氧氟沙星、头孢克肟等抗生素,疗程3-7天。每日饮水2000ml以上,蔓越莓汁可能抑制细菌附着。
2. 泌尿系结石
输尿管或膀胱结石移动时划伤黏膜会导致刺痛,常伴随腰部绞痛。B超可发现4mm以上结石,CT能检出更小颗粒。小于6mm的结石可通过多喝水、服用坦索罗辛扩张输尿管自然排出。体外冲击波碎石适用于7-20mm结石,大于20mm需经皮肾镜手术。限制高草酸食物如菠菜,减少结石复发风险。
3. 前列腺疾病
男性前列腺炎或增生压迫尿道产生排尿痛,可能伴随会阴部胀痛。慢性前列腺炎需连续服用多沙唑嗪6周,配合温水坐浴改善循环。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要用环丙沙星4周,严重时静脉给药。良性增生可选择非那雄胺缩小腺体,重度梗阻需经尿道电切术。避免久坐和辛辣饮食有助缓解症状。
4. 尿道损伤
性生活过度激烈、导尿操作或化学刺激可能导致尿道黏膜损伤。表现为排尿时刀割样疼痛,常见少量出血。轻度损伤通常3-5天自愈,期间保持会阴清洁。严重撕裂需留置导尿管2周,配合头孢曲松预防感染。建议使用水溶性润滑剂,避免使用含香精的洗液刺激尿道。
5. 性传播疾病
淋球菌或衣原体感染引起的尿道炎会出现脓性分泌物伴排尿痛。核酸扩增检测可确诊病原体,淋病需肌注头孢曲松联合口服阿奇霉素,非淋菌性尿道炎用多西环素治疗7天。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伴侣需同步检查。安全性行为是有效预防手段。
排尿疼痛持续超过24小时或伴随发热、血尿应立即就诊。日常注意个人卫生,性活动后及时排尿,选择纯棉内裤减少摩擦。50岁以上男性出现排尿障碍需排查前列腺肿瘤,绝经后女性反复尿痛要考虑萎缩性尿道炎可能。及时查明病因对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