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骨质疏松补钙一般建议持续3-6个月,具体时间需结合基础骨量、年龄、饮食摄入等因素调整。主要影响因素有骨密度水平、维生素D状态、激素水平、运动习惯及合并疾病。

骨密度检测结果决定补钙周期。T值大于-1.0者通常补充3个月即可,T值在-1.0至-2.5之间需持续6个月,骨质疏松患者需长期补钙。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是评估金标准,建议补钙前先完成检测。
血清25羟维生素D低于30nmol/L时,需先纠正维生素D缺乏再补钙。维生素D促进肠道钙吸收,缺乏状态下补钙效率下降50%。建议每日补充800-1000IU维生素D3,与钙剂同服效果更佳。
绝经后女性雌激素下降会加速骨流失,需延长补钙至6-12个月。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异常等内分泌疾病患者,补钙需配合原发病治疗。激素替代治疗者可根据复查结果调整周期。

规律负重运动可减少补钙依赖时间。每周3次30分钟快走、跳舞等冲击性运动,能使补钙周期缩短1-2个月。卧床者补钙效果较差,需配合抗阻训练增强骨骼应力刺激。
慢性肾病、乳糜泻等影响钙吸收的疾病需延长补钙。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需持续补钙至停药后3个月。质子泵抑制剂使用超过1年时,建议选择枸橼酸钙等吸收率更高的剂型。

补钙期间建议每日摄入300ml以上乳制品,50g豆制品及500g深色蔬菜。每周进行2-3次晒太阳,每次15-30分钟暴露面部和手臂。避免高盐、高咖啡因饮食,戒烟限酒。每6个月复查血钙、尿钙及骨代谢标志物,根据结果调整补钙方案。65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骨密度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