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引起的眩晕通常表现为头部转动时突发头晕、视物旋转或平衡失调,可能伴随颈部疼痛、僵硬或手臂麻木。判断需结合颈椎影像学检查与临床症状,主要有椎动脉型颈椎病压迫血管、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刺激神经、颈肌劳损影响供血、颈椎关节错位牵拉神经、耳石症误判为颈椎病等情况。

椎动脉受压可能导致后循环缺血,引发眩晕。患者常于转头或抬头时突发头晕,伴随恶心呕吐,颈椎CT或MRI可见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治疗需避免剧烈转头,遵医嘱使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改善血流,配合颈椎牵引缓解压迫。
颈椎病变刺激交感神经可引起血管痉挛性眩晕,多伴心悸、出汗等症状。颈椎X线可见椎间隙狭窄,治疗需减少低头时间,使用甲钴胺片营养神经,热敷颈部松弛肌肉。
长期姿势不良导致颈肌紧张,可能影响椎动脉血流通畅。表现为持续性昏沉感而非天旋地转,触诊颈部肌肉僵硬。可通过推拿缓解肌痉挛,使用复方氯唑沙宗片松弛肌肉,加强颈肩部锻炼。

小关节紊乱可能牵拉椎动脉周围神经丛,引发体位性眩晕。颈椎动态X线可见关节不稳,需手法复位后佩戴颈托固定,配合塞来昔布胶囊消炎镇痛。
部分耳石脱落引起的良性阵发性眩晕易与颈椎病混淆,但耳石症眩晕持续时间短且与头位变化明确相关。可通过变位试验鉴别,确诊后需进行耳石复位治疗而非颈椎处理。

日常应保持正确坐姿避免长时间低头,睡眠时选择高度适宜的枕头。颈部保暖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可进行缓慢的米字操锻炼增强肌肉稳定性。若眩晕反复发作或伴随剧烈头痛、言语不清等症状,须立即就医排除脑血管意外。确诊颈椎病后应遵医嘱规范治疗,避免自行按摩或剧烈运动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