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血管疾病的症状主要有肢体无力、感觉异常、排尿排便障碍、疼痛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脊髓血管疾病可能由血管畸形、动脉粥样硬化、外伤、感染或血液病等因素引起,需根据具体类型采取针对性治疗。

脊髓血管疾病可能导致脊髓供血不足或出血,影响运动神经传导功能,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肢体无力。早期可能仅出现轻微疲乏感,随着病情进展可发展为瘫痪。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压迫脊髓时,可能突发下肢肌力下降。患者需避免剧烈活动,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医生可能建议使用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等营养神经药物。
脊髓后动脉缺血时,患者常出现束带样感觉障碍或麻木感,范围多与病变节段对应。部分患者描述为蚁行感、针刺感,严重时可出现感觉分离现象。血管畸形破裂导致的脊髓内出血,可能引起病变平面以下感觉丧失。医生可能开具改善微循环的尼莫地平片或胞磷胆碱钠胶囊等药物。
脊髓圆锥或马尾神经血供异常时,可导致尿潴留、尿失禁或便秘等症状。急性缺血发作可能出现突发性排尿困难,需导尿处理。长期血管病变可能造成膀胱直肠功能永久性损害。医生可能使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乳果糖口服溶液等药物改善症状,同时建议进行盆底肌训练。

脊髓硬膜外血肿或血管畸形扩张可刺激神经根,引发剧烈神经根性疼痛,多呈放射性分布。慢性缺血可能导致持续性钝痛,活动后加重。医生可能开具普瑞巴林胶囊、塞来昔布胶囊等镇痛药物,严重时需手术解除血管压迫。
脊髓交感神经通路受损时,可能出现病变平面以下皮肤干燥无汗、体位性低血压或体温调节异常。血管畸形导致的脊髓长期缺血可能伴随下肢水肿、皮肤溃疡等并发症。医生可能建议使用盐酸米多君片调节血压,同时需加强皮肤护理。

脊髓血管疾病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久坐或突然扭转脊柱的动作。饮食应控制盐分和脂肪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急性症状发作时需立即就医,慢性期患者应定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和血管影像学检查。康复训练应在专业指导下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诱发症状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