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早期表现为局部疼痛、活动受限,晚期可能出现脊柱畸形或神经压迫症状。典型症状包括低热盗汗、体重下降等结核中毒症状,以及脊柱局部压痛、肌肉痉挛。治疗需结合抗结核药物和必要时的手术干预。
1. 疼痛与活动受限
脊柱结核初期多表现为病变部位隐痛或钝痛,夜间加重,活动时疼痛加剧。胸椎结核可能出现肋间神经痛,腰椎结核可放射至下肢。患者常因疼痛采取保护性姿势,导致脊柱活动范围减小。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夜间哭闹或拒绝行走。
2. 结核中毒症状
约60%患者伴随全身症状,表现为午后低热(37.5-38.5℃)、夜间盗汗、食欲减退和进行性体重下降。这些症状往往持续数周至数月,容易被误认为普通感冒。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面色潮红等非特异性表现。
3. 脊柱畸形与神经症状
病变进展可导致椎体破坏,形成后凸畸形(驼背)。颈椎结核可能引起吞咽困难,胸椎结核可能导致截瘫。神经压迫表现为下肢麻木、无力,严重者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查体可见病变棘突明显压痛,局部肌肉呈板状痉挛。
4. 实验室与影像学特征
血沉常显著增快,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率约70%。X线早期显示椎间隙变窄,晚期可见椎体破坏、死骨形成。CT能清晰显示骨质破坏范围,MRI对早期诊断和评估脊髓受压最具价值。病灶穿刺活检可找到抗酸杆菌。
治疗方案需遵循早期、联合、规律、全程原则。药物治疗采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四联方案,疗程9-12个月。手术治疗适用于严重畸形、神经压迫或药物治疗无效者,包括病灶清除术、植骨融合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康复期需佩戴支具3-6个月,避免脊柱负重。
脊柱结核是肺外结核的常见类型,及时规范治疗可避免残疾。出现持续背痛伴消瘦发热时应尽早就诊,确诊后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治疗。治疗期间需加强营养支持,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和脊柱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