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根本原因是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主要由骨形成与骨吸收失衡导致。治疗需通过药物、营养和生活方式干预。
1. 遗传因素:骨质疏松的发生与遗传密切相关,家族中有骨质疏松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基因多态性影响骨密度和骨代谢,例如维生素D受体基因的变异可能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2. 生理因素:随着年龄增长,骨代谢逐渐失衡,骨吸收速度超过骨形成速度,导致骨量减少。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加速骨丢失,男性则因睾酮水平下降而增加风险。
3. 营养因素: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是骨质疏松的重要诱因。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长期缺乏这些营养素会导致骨密度下降。
4. 生活方式:缺乏运动、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加速骨丢失。运动可以刺激骨形成,而久坐不动则使骨骼失去应有的应力刺激,导致骨密度下降。
5. 病理因素: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慢性肾病等会影响骨代谢,导致骨质疏松。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也会抑制骨形成,增加骨折风险。
治疗骨质疏松需综合药物、营养和生活方式干预。药物包括双膦酸盐、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降钙素等,可抑制骨吸收或促进骨形成。营养补充以钙和维生素D为主,建议每日摄入钙1000-1200mg,维生素D800-1000IU。生活方式上,鼓励进行负重运动如步行、慢跑、太极拳等,增强骨骼强度。同时,戒烟限酒,避免久坐,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根本原因是骨代谢失衡,需通过综合干预延缓病情进展,降低骨折风险。早期筛查和长期管理是关键,建议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