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丙型肝炎可能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早期症状常不明显,主要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右上腹不适等表现。
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输血或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等。性接触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也是重要途径,但概率相对较低。日常生活中应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
丙型肝炎急性期可能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低热、关节痛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症状较轻或无症状,但长期感染可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约20%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感染20-30年后可能发展为肝硬化。
丙型肝炎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检测,包括抗-HCV抗体检测和HCVRNA检测。肝功能检查可评估肝脏损伤程度,超声检查、肝脏弹性成像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判断肝脏纤维化程度。肝活检是评估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的金标准,但因有创性应用逐渐减少。
目前丙型肝炎治疗主要采用直接抗病毒药物,如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格卡瑞韦哌仑他韦片等。这些药物治愈率高、疗程短、副作用小。治疗前需评估肝脏功能状态和病毒基因型,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HCVRNA水平等指标。
预防丙型肝炎应避免不安全注射和输血,医疗机构需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目前尚无有效预防丙型肝炎的疫苗。高危人群应定期筛查,确诊患者应避免饮酒,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复查肝功能、甲胎蛋白和肝脏影像学检查。
丙型肝炎患者应注意饮食均衡,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限制高脂肪食物。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但肝硬化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定期复查肝功能、病毒载量等指标,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家庭成员应避免共用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性伴侣应使用安全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