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型肝炎的病因主要有病毒感染、药物损伤、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遗传代谢性疾病等。黄疸型肝炎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损伤,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出现皮肤、黏膜黄染等症状的疾病。
病毒感染是黄疸型肝炎最常见的病因,主要包括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这些病毒通过不同途径感染肝细胞,导致肝细胞炎症、坏死,影响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从而引起黄疸。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体液传播。病毒性肝炎患者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尿黄等症状。
某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抗结核药物、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导致肝细胞坏死或胆汁淤积,出现黄疸。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包括直接肝毒性、免疫介导的肝损伤、代谢异常等。患者常有用药史,停药后肝功能可逐渐恢复。严重者可发展为肝衰竭,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肝病,初期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发展为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可直接损伤肝细胞,影响胆红素代谢,引起黄疸。患者常有长期饮酒史,伴有乏力、食欲不振、肝区不适等症状。戒酒是治疗的关键,严重者需药物治疗。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肝细胞导致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多见于女性。患者体内可检测到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疾病活动期可出现黄疸、乏力、关节痛等症状。治疗主要使用免疫抑制剂如泼尼松、硫唑嘌呤等,需长期随访。
遗传代谢性疾病如Gilbert综合征、Dubin-Johnson综合征、血色病、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引起黄疸。Gilbert综合征是由于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降低,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升高,表现为轻度黄疸,常因饥饿、疲劳等诱发。肝豆状核变性是由于铜代谢异常,铜沉积在肝脏、大脑等器官,引起肝功能异常和神经系统症状,需终身治疗。
黄疸型肝炎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限制脂肪摄入。戒酒,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定期复查肝功能,监测病情变化。如出现黄疸加重、腹胀、意识改变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不同类型的黄疸型肝炎治疗方案不同,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