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低密度结节可能由肝囊肿、肝血管瘤、肝脓肿、肝癌、肝转移瘤等原因引起,需结合影像学检查与病理诊断明确性质。
肝囊肿是常见的良性病变,多为先天性胆管发育异常导致。囊内充满清亮液体,在CT或B超中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低密度影。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体积较大时可出现右上腹隐痛或饱胀感。通常无须治疗,直径超过5厘米或引发压迫症状时可考虑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或腹腔镜手术。
肝血管瘤由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CT增强扫描呈现特征性边缘强化。常见于30-50岁女性,可能与雌激素水平有关。多数为单发且直径小于3厘米,偶有上腹不适。确诊后一般无须处理,定期复查即可。巨大血管瘤伴出血风险时可行介入栓塞术。
肝脓肿多继发于胆道感染或败血症,CT显示低密度灶伴环形强化。患者常伴发热、寒战、肝区叩击痛等感染症状。需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治疗,脓液较多时需超声引导下引流。糖尿病或免疫低下者易复发。
原发性肝癌在影像学中多表现为边界模糊的低密度结节,甲胎蛋白升高有助于诊断。与乙肝病毒感染、肝硬化密切相关,可伴随消瘦、黄疸等症状。早期可行肝切除术或射频消融,晚期需联合仑伐替尼胶囊、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等靶向免疫治疗。
胃肠道、肺等部位恶性肿瘤转移至肝脏时,CT可见多发低密度结节。患者常有原发癌病史及乏力、纳差等全身症状。需根据原发灶类型选择化疗方案,如注射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片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局部病灶可考虑立体定向放疗。
发现肝脏低密度结节后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破裂出血,戒烟限酒减轻肝脏负担。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豆制品,限制动物脂肪。建议每3-6个月复查超声或增强CT监测变化,若出现持续疼痛、体重骤降等预警症状需立即就诊。肝功能异常者可遵医嘱服用复方甘草酸苷片辅助保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