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肝炎可分为药物性肝炎、化学毒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生物毒素性肝炎以及代谢异常性肝炎五类。
药物性肝炎主要由抗生素、抗结核药、解热镇痛药等药物引起。常见药物包括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这类肝炎通常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治疗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遵医嘱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等护肝药物,严重者需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化学毒物性肝炎多因接触四氯化碳、黄磷等工业毒物导致。患者可能出现肝区疼痛、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等表现。治疗上需脱离毒物接触环境,使用硫普罗宁肠溶片、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等药物促进解毒,必要时需进行血浆置换。
酒精性肝炎由长期过量饮酒引起,典型症状包括肝肿大、腹水、蜘蛛痣等。治疗关键在于严格戒酒,配合使用美他多辛胶囊、复方甘草酸苷片等药物改善肝功能,重症患者可能需要肝移植。
生物毒素性肝炎常见于误食毒蘑菇或某些植物毒素,临床表现为急性肝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等。治疗需尽早洗胃导泻,使用水飞蓟宾胶囊、注射用促肝细胞生长素等药物,严重肝衰竭需考虑人工肝支持。
代谢异常性肝炎多见于遗传代谢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特征为铜代谢障碍导致的肝损伤。患者可出现震颤、角膜色素环等症状。治疗需低铜饮食,长期使用青霉胺片、锌制剂等驱铜药物,定期监测肝功能。
中毒性肝炎患者日常应注意避免接触各类肝毒性物质,保持规律作息,适量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如鸡蛋、瘦肉、新鲜蔬菜水果等。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肝功能指标。出现乏力、黄疸等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不同病因的中毒性肝炎预后差异较大,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