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患者通常可以生育,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母婴阻断干预。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但规范的产前管理能有效降低新生儿感染概率。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若病毒载量较低且肝功能稳定,孕期无须特殊治疗,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需接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并按0-1-6月程序完成全程接种,阻断成功率可达90%以上。哺乳期母亲乳头无破损时,母乳喂养不会增加传播风险。
若孕妇病毒载量超过一定阈值,妊娠中晚期需在专科医生评估下使用替诺福韦酯等抗病毒药物。这类药物妊娠安全性分级为B级,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进一步降低宫内感染概率。分娩时应避免产程过长,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污染血液的概率。
备孕前建议进行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肝功能及肝脏超声检查。男性患者生育前若存在病毒活跃复制,也需抗病毒治疗以降低精液传播风险。日常需避免共用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性伴侣应接种疫苗并检测抗体水平。新生儿完成疫苗接种后7-12个月需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抗体,确认阻断是否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