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月经不调需注意规律作息、均衡饮食、情绪管理、适度运动及定期妇科检查。月经不调可能与内分泌紊乱、器质性疾病等因素有关,长期未改善需及时就医。
保持每天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昼夜节律紊乱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干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导致黄体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水平异常。建议固定入睡和起床时间,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
每日摄入300-500克蔬菜、200-350克水果,补充铁元素和维生素B族。动物肝脏、红肉、菠菜等富含铁的食物可预防缺铁性贫血引发的月经量少。避免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体脂率低于17%可能引起闭经。
长期焦虑、抑郁会升高皮质醇水平,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可通过正念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研究发现,持续6周以上的心理干预可改善因应激导致的月经周期紊乱。
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过度运动可能引发下丘脑性闭经,表现为运动后月经量骤减或停经。建议运动时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并保证每日热量摄入不低于基础代谢需求。
每年进行一次妇科超声和性激素六项检测。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疾病早期可能仅表现为月经周期改变。35岁以上女性建议增加抗缪勒管激素检测评估卵巢储备功能。
日常可记录月经周期、经量及伴随症状,发现周期超过35天或短于21天、经期持续超过7天等情况应及时就诊。避免频繁使用紧急避孕药,每年服用不超过3次。经期注意保暖,禁用冷水洗浴,可热敷下腹部缓解痛经。合并贫血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如琥珀酸亚铁片、多糖铁复合物胶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