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主要分为主观性耳鸣和客观性耳鸣两种类型。主观性耳鸣是指仅患者自身能听到的耳鸣声音,客观性耳鸣是指他人或医生通过听诊器等设备也能听到的耳鸣声音。
主观性耳鸣通常由内耳或听觉神经的异常引起,可能与长期暴露于噪音环境、年龄相关的听力下降、耳部感染等因素有关。患者常描述为嗡嗡声、嘶嘶声或铃声,这种耳鸣在安静环境中更为明显。治疗措施包括避免噪音刺激、使用助听器改善听力、进行声音疗法等。对于由梅尼埃病引起的耳鸣,可遵医嘱使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等药物缓解症状。
客观性耳鸣多由血管异常、肌肉痉挛或颞下颌关节问题导致,医生检查时可听到搏动性或咔嗒声。常见原因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腭肌阵挛等。这类耳鸣可能伴随头痛、眩晕等症状。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控制血压可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血管畸形可能需要手术干预。对于肌肉源性耳鸣,肉毒杆菌注射可能有效。
急性耳鸣指突然发生且持续时间短于3个月的耳鸣,常由突发性耳聋、中耳炎或头部外伤引起。患者可能出现耳闷、听力下降等伴随症状。早期治疗可提高恢复概率,如突发性耳聋可使用地塞米松注射液、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等药物,中耳炎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治疗。
慢性耳鸣指持续超过6个月的耳鸣,多与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长期噪音暴露或药物副作用相关。这类耳鸣可能引发焦虑、失眠等心理问题。治疗侧重适应训练,如认知行为疗法、耳鸣习服疗法。药物方面可尝试改善微循环的尼莫地平片,但需注意疗效有限。
搏动性耳鸣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客观性耳鸣,表现为与心跳同步的节律性声响,常见于血管畸形、高血压或颅内压增高患者。可能伴随视力模糊、恶心等症状。诊断需进行血管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控制血压的缬沙坦胶囊,严重血管病变可能需要血管内介入治疗。
耳鸣患者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和咖啡因摄入。建议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饮食上可增加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如鱼类、蛋类,限制高盐高脂饮食。若耳鸣持续加重或伴随听力下降、眩晕等症状,应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完善纯音测听、声导抗等检查明确病因。避免自行使用药物或偏方治疗,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