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耳通常由细菌感染、真菌感染、耳道损伤、耳部湿疹、中耳炎等因素引起。脓耳主要表现为耳道流脓、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细菌感染是脓耳最常见的病因,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患者耳道皮肤破损后,细菌侵入引发感染,导致耳道红肿、疼痛、流脓。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药物,同时保持耳道清洁干燥。
耳道潮湿环境易滋生真菌,常见如曲霉菌、念珠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脓耳表现为耳道瘙痒、白色分泌物增多。治疗可选用克霉唑滴耳液、硝酸咪康唑乳膏等抗真菌药物,避免掏耳或游泳加重感染。
不当掏耳、异物划伤等导致耳道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形成脓耳。损伤后可能出现出血、疼痛,随后出现脓性分泌物。需避免自行处理伤口,及时就医清除异物,必要时使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感染。
过敏性体质者耳道皮肤出现湿疹,搔抓后破溃感染可发展为脓耳。表现为耳道皮肤红斑、脱屑伴渗出液。治疗需联合地奈德乳膏抗炎和莫匹罗星软膏抗感染,同时避免接触过敏原。
急性中耳炎化脓穿孔时,脓液经鼓膜破口流入外耳道形成脓耳。常伴发热、耳闷胀感。需使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口服抗生素,严重者需鼓膜切开引流。
预防脓耳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频繁掏耳或使用不洁工具。游泳时可使用耳塞防水,过敏体质者减少接触刺激性物质。出现耳道流脓、疼痛等症状时及时就诊,避免随意使用滴耳药物。治疗期间遵医嘱定期复查,确保感染完全控制,防止转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