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发热、乏力等常见不良反应,通常2-3天自行缓解。极少数可能出现严重过敏反应需立即就医。应对措施包括观察症状、物理降温及必要时药物干预。
1. 局部反应
注射部位红肿、疼痛或硬结是最常见的疫苗反应,发生率约50%-80%。这些症状多在接种后24小时内出现,持续1-3天消退。处理方法包括:保持注射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抓挠;使用冷敷减轻肿胀,每次10-15分钟;穿着宽松衣物减少摩擦。若疼痛明显可短期服用对乙酰氨基酚。
2. 全身反应
低热(37.3-38.5℃)、头痛、肌肉酸痛属于典型全身反应,与免疫系统激活有关。建议多饮水保证每日2000ml以上,选择清淡易消化饮食如粥类、蒸蛋。体温超过38.5℃可服用布洛芬退热,儿童推荐使用退热栓剂。乏力症状明显时应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剧烈运动。
3. 过敏反应
速发型过敏反应多在接种后30分钟内出现,表现为荨麻疹、面部肿胀或呼吸困难。接种点均配备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应对此类情况。延迟型过敏如皮疹可在接种后数日出现,使用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可缓解。有过敏史者接种前应详细告知医生。
4. 罕见严重反应
格林巴利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等发生率低于百万分之一。若出现持续头痛、视物模糊、胸痛或肢体麻木需急诊处理。心肌炎多见于年轻男性,表现为运动后心悸气促,通过心肌酶检测确诊。
疫苗接种后72小时内需重点观察体温和皮肤变化。记录症状出现时间及持续时间有助于医生判断。接种部位硬结持续超过1周或发热超过3天应就诊检查。正确认识疫苗反应有助于建立科学接种观念,既不过度恐慌也不忽视严重信号。